第(3/3)页 “若全部在京师内,难免有人生出不轨之心。咱在,还能镇得住他们。他日你继承大位,这会使你的江山不稳,使天下兵祸连年,此非江山社稷之福,更非天下百姓之福。” “在京师之地,容易与朝臣勾结,藩王之间,又会互相串通。” “熞儿,你记着,欲承神器,必受其重。” “咱是帝王家,哪能不做一点牺牲呢。” “又想当帝王,又想要天伦之乐,家人团聚,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 朱允熞的脸上露出几分失望之色,道:“皇爷爷说的很对。” 他又接着说:“可是汉朝实行分藩制,没多久就闹出了七国之乱。” “宋朝让王爷都留在京师,不去就藩,却也没有因此而导致兄弟争权,江山不稳。” “皇爷爷,孙儿以为,会不会发生兄弟阋于墙的祸事,与藩王是否外出就藩,并无关系。” “倒是与朝廷的制度,以及继承者的能力有关系。” “如今我大明已建立密奏制度,若有王室成员肆意勾结官员,意图不轨,必定有人上奏言明。” “只要君主贤明,不难对此加以扼制。” “若是君主十分昏庸,那无论在内在外,皆是一样。” “况且,藩王在外,手握重兵,一代两代,或许还好,可后世却未必不生出异心,或惹来君王猜忌,如此一来,只怕对江山社稷反而更不利。” 老朱听他说完,稍稍思索,方道:“你这么说,倒是有几分道理。” 旋即,他话锋一转,又笑道:“你就是想变着法子,将叔叔们召回来,以便给咱尽孝吧。” “咱这把老骨头,还能动。要是真想他们了,咱可以自己去。” “再说,藩王每三年都会回京一次。咱还是能看到儿子的。” “你啊,就不要总想着照顾咱。好好的治理天下,比什么都强。” 朱允熞却是摇了摇头。 “皇爷爷,不是的。” “孙儿想将叔叔们召回京师,就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啊。” 老朱一愣,问道:“此言从何说起?” “皇爷爷,如今大明,潜藏着巨大的隐患,若不改变,则大明至多只有三百年国运。” “三百年内,大明必亡!”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