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前线-《明骑》


    第(2/3)页

    过万明军在阵地上开伙,勤杂兵将大桶的牛羊肉,白面馍抬了上来,一时间阵地上尽是吭哧的吞咽声。李争鸣领着一班参谋,席地而坐,手中刚抓起一个馍馍,西边便升起了第一道狼烟,一刻钟内十余道狼烟升起,笔直的烟柱直上云霄,阵地上正在开伙的明军纷纷站起来。

    李争鸣看也不看那笔直惊悚的狼烟,仍大口吞咽着雪白的馍馍。

    最远的烽火台在五十里外,望山跑死马,敌骑离的还远着呢,大战将起,明军阵地上火热起来,炮手将大炮从隐蔽处推出来,掀掉茅草,推进炮垒,士卒纷纷进入前线阵地,抱着火铳坐进横七竖八的堑壕里,远处,西方的地平线上,蚂蚁般大小的骑兵群终于出现。

    半个时辰后,前线堑壕中。

    这乌拉尔山的特点便是西侧全是缓坡,东侧便险峻的多,明军在西侧缓坡上挖掘了大量堑壕,掩体,布置了大量路障,防御设施。一线阵地按照作战条例布置了少量兵力,大约只有两千余人,散布在长达十里的阵地上,预备着承受敌军的第一波炮火。

    半山腰,堑壕中。

    张水子盘膝坐在一面盾牌上,眯着眼睛摆弄着一把锉刀,一把尺子,还有一颗银色发暗的弹丸,那弹丸赫然是圆柱形的,看上去十分规整别致,张水子却似乎对这颗弹丸的形状极不满意,用尺子量过之后磨的更细致了。这颗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弹丸,便是米尼弹的雏形。

    米尼弹,马城曾命人秘密研发过,很快便发现在明末的技术条件下,研发米尼弹是白费工夫,很快大明军工便放弃了米尼弹的研发。因为大明工匠很快发现,这玩意是不可能量产的,因为在这没有标准化机床的时代,大明工匠的技术虽说突飞猛进了,可也超越不了时代的局限。

    因为没有标准化生产,大明制造的每一杆精良火铳,它的内径都是不同的,差异虽然十分微可也抹除不了这种差异。于是圆柱形的,圆锥形的米尼弹便不可能做到量产,仍旧只能使用圆形的次口径弹丸。

    尽管如此,这种米尼弹的雏形还是流传到军中,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比如各部使用线膛铳作战的奇兵队。这种圆柱形弹丸无法量产,倘若用人工来控制精度,少量制造还是不难的,最多费时费力罢了。

    用人工打磨铅制子弹控制误差,大约能将误差控制在零点五毫米的程度,已经足够让米尼弹和前装线膛铳结合起来,发挥其卓越的性能。无非是费时又费力,需要人工拿着尺子锉刀一颗一颗的去打磨,这种用人工控制误差的笨办法,却让张水子们如获至宝。无他,这种圆柱形弹丸的威力实在太强大了。

    张水子眯着三角眼,毫米级别的眼力,手力对他来说不成问题,海盗出身,在茫茫大海中练就的一双鹰眼,让张水子精心雕琢出来的铅弹,可以轻松的控制在零点五毫米之内。手力,对他来说更不是问题,五尺刀王,可是号称可以用刀来绣花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