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服饰选择-《特级厨师》


    第(2/3)页

    不怪杨振兴有些抱怨。

    因为造型师拿出来的衣服,跟电视里那些儒生穿的儒杉,十分相似。

    这里,造型师十分耐心的开始解释为何要这样安排。

    川府地区的古蜀文化,体现的基本都是少数民族文化。

    例如三星堆出土的人像,都有蓄发或辫发,衣小袖,衣长至膝下,腰间束带等特点。

    等到秦汉时期,大量汉民族迁入西南地区,形成了‘汉民多,渐斥迁之’的局面。

    由此,川府地区,特别是川府盆地地区,居民的服饰开始逐渐汉化。

    开始有所谓‘汉家食货,以为称首’的说法。

    这里,造型师还额外讲了几件历史趣事,让杨振兴怀疑对方不是造型师,而是那所学校的历史老师。

    众所周知,汉代开始‘独尊儒术’,《礼记·内则》曰:‘衣不帛襦袴’。

    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简朴,认为不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

    古代的裤子通常只有两条裤管,没有裤裆,上端连在一起,用带子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

    因为是内衣,所以不能外露,外面一定要穿裙或者深衣,农民劳作时上衣穿短袖,袴内则需要系一条兜裆布。

    现在霓虹那边相扑运动员,或者一些节日,那些男人穿的兜裆布,其实都是中国古代的服饰。

    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回蓉城时,就穿着犊鼻裤、垆涤器,以此来羞辱卓王孙。

    成语文君当垆,就是出自这里。

    而到了六朝时期,一些世家子弟居然开始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于是就有了‘纨绔子弟’的叫法。

    这种衣服放在现代而言,一般人肯定无法接受。

    所以造型师帮忙准备的,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川府地区受到汉文化影响日渐深入后的服饰。

    那时候男子服饰以衫代袍。

    衫的袖子比袍的袖子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

    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