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知行合一!致良知!儒家新学派!-《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第(2/3)页

    “却忘了,人心本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此谓:性相近也!”

    随即,朱允熞又说道:“然,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心无善恶,然人之意,却有善恶之分。”

    “尔等需得明白,知善知恶,方为良知。”

    “为善去恶,乃是格物!”

    “礼记上讲: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何为致知?致良知也!”

    “如何格物?知行合一也!”

    朱允熞借用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之观点,对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重新进行了阐述。

    与二程、朱熹全然不同。

    程朱理学,知在前,行在后,往往造成的结果就是只知不行。

    而王阳明所提出来的知行合一,便是将两者融合为一,再不分彼此,无知,便是无行,而无行,便等于无知!

    两者缺一不可!

    随后,朱允熞更是不忘炮轰程朱理学。

    “程朱之理学,其核心之所谓天理,名为天理,实则以强凌弱,迫民从仁!”

    “全无儒家半点之仁德!”

    “圣人之道,弘仁抑贪而求并育不害,乃是中庸之道!”

    “从不妄求附应!”

    “儒家德道所立之源、教能化成之本,在理学身上全然不见!如此祸国殃民之学,又岂能在大明继续存在下去?!”

    下方,群臣百官无不震撼,太孙殿下所言,竟然字字珠玑!

    让下方群臣幡然醒悟!

    儒家之道,本为中庸,以自身贤明而立德。

    再以德行治理天下,感化万民。

    可理学呢?

    却是仅存儒学外表修仁义之形,却愈发不明其求仁义之质!

    强曰天理,以天理立仁德,再得之贤明。

    岂不是完全反了过来?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是内心贤明,方才会有众人推崇的德行,才有这个道理去治理天下。

    可现在理学偏偏是先画了一个靶子。

    说这就是天理。

    只要中了靶子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看到中了靶子的人怎么做,大家也就跟着一起去做,根本不需要管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

    求于外表,而不求内心!

    这岂不是非常荒谬?!

    而现在,朱允熞则是提出,想要成为圣人,先要寻求自己内心的良知,因为人心即是天理。

    大家从自己的本心出发。

    才能真正的做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如此一来,大家的从本心出发,探寻天理,如此修成有德行的人,方才是真正有德行之人。

    而非理学这般虚伪之人。

    理学,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更成不了真正的圣人!

    但朱允熞对于理学的抨击还不止于此!

    他要真正将理学彻底一口气碾死!

    哪怕方孝孺此刻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大张着口,喘着粗气。

    朱允熞也不放过他。

    继续说道:“子曰:仁者必有勇!”

    “孟子也曾言: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

    “此方为真仁哉!”

    “理学仁而不求中适,强求天理,以一家之理,替天下之理。”

    “此真强权而假仁也!”

    “非儒家之真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