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毕竟,过了兑换期限,可就换不了啦。 拿到新钞之后,很多人也同样不放心,又将其换成白银。 对此,人民银行一律兑付。 除此之外。 朱允熞还命令官方的粮价,一律不许涨价,但只收人民币,不收白银。 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货币,正常而言,粮价就会上涨。 就算朝廷强制稳价,也难以稳住。 但今年的情况,却是有点不同。 甘薯已经种植成功,明年就要大面积推广了。 民间的百姓,都从报纸上得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还拿到了朝廷发放的甘薯种。 朝廷的官员,更是亲眼见证。 甘薯有多高的产量! 自古以来,花大量的钱,抢购粮食,囤积居奇的,就是大户富户。 普通的老百姓,哪有那个能力呢? 既没有足够钱,也没有足够大的粮仓,可以屯粮。 只有大户和富户才可以。 但他们已经知道了甘薯即将推广种植的消息,这时候屯粮,岂不是傻吗? 大户富户们的消息来源,可不仅仅是《百姓日报》这样的报纸。 为了确认真假,他们也各显神通,向朝廷官员打探。 当日挖甘薯是朝廷官员都在的。 自然很容易验证真假。 知道甘薯是真的高产之后,就没有大户富户去屯粮。 相反,他们还想将自己以前屯的粮食,大部分都卖掉。 毕竟,他们很容易判断,甘薯若是真的高产,哪怕不能取代主粮,只是做为辅助,也会使得主粮的需求减少,粮价下跌。 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朱允熞却是下令,朝廷在各地的粮仓,仍按原价收购,不许趁机压价。 米贵伤民,谷贱伤农。 粮食价格最重要的是稳定。 既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 这只能通过国家调节。 在丰收的时候,收购多余的粮食,进行贮藏。 遇到灾年,则将粮食放出来。 如今水泥已经被发明出来,正好可以用于地窖粮仓的建设。 人民币能自由兑换白银,还能用于购买粮食。 如此一来,就有了双重保证。 但问题也同时出现。 有许多富户大户趁着这个机会,将家中的存粮都大量卖出,反正有朝廷保证价收购,不亏还稳赚。 换得人民币之后,又将其去人民银行换成白银。 对此。 朱允熞的反应是收。 全部收! 他有足够的底气。 一亿两白银的准备金,绝对管够。 必须要将人民币的信誉,一举建立起来。 何况,他们这样换来换去,人民银行还能赚大量的手续费。 除此之外,国家粮食的库藏,也能大大充实。 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故而,那些大户富户敢卖,他就敢收! 同一时间,《百姓日报》也鼓足了力气,全力宣传“人民币”的种种好处。 白银是如何如何不方便,难以切割,难辨真假,难以携带…… 报纸上编出一个个的故事。 比如讲述某位商人在使用白银的时候,遇到了因为切割不便,而被对方从秤里面做手脚,导致巨额损失的事情。 又有骗棍用铅、锡灌注,铸成假的白银,与真银子混合在一起,欺骗商家,卷走巨额财富。 还有两名商人,一人带了白银,遭遇劫匪,搜身之后,银两全部被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