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朱允熞略一思索,道:“孤可以效仿宋制,设经筵讲官,请大儒来讲论经史,令朝廷大臣旁听,你看如何?” 经筳之制在宋时开始,但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历史上,一直到三杨当政时期,为了教育幼年的皇帝,才形成正式的规制。 经筵是特殊的帝王教育,通过讲授儒家经典,实现所谓的革君心,正君心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是文官们钳制皇帝的重要手段。 道统高于政统。 天道高于一切。 但他想开的经筵,当然与文官们设想的不一样。 一方面,将大儒召集起来,也便于控制。 要不然,似方孝孺这种人,在外面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甚至能通过自身在士林中的巨大威望,来裹胁舆论。 还不如将他召到朝廷中,养起来,反而更便于控制。 另一方面,朱允熞打算借着经筵大讲的名义,宣扬科学。 可以想象,这必然会遭到几乎所有文官的集体反对。 老顽固们的思想,绝不是可以轻易扭转过来的。 然而。 没有关系。 反正报刊这个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要抓住他们的话,在报刊上进行批判,采取选择性报道的方式,就能形成对自己极为有利的舆论氛围,压倒所谓的大儒。 本来大儒们的儒家经典,在逻辑上,思想上,就很难与他相抗衡。 辩证法是他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要辩经的话,大儒不是他的对手。 再加上报刊这种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也不为他们所掌握。 如此一来,批倒大儒的言论,也不算多难之事。 舆论氛围一旦发酵,科学思想便可趁机席卷全国。 姚广孝摸了摸胡须,道:“此方不错。这些人尚清淡,轻实务,将其供起来谈论,正好是用其所长。” “那就这么办。” …… …… …… 驸马欧阳伦被处死的消息传开,刹时间,朝野上下,皆是一片震动。 与欧阳伦一起经商的官员,皆被下狱,更是让无数人心中惶惶。 与此同时,锦衣卫四处出动,严查经商逃税者,言其皆可能与倭寇勾连。 一夜间,经商的皇亲国戚,勋贵武将,文武官员,皆纷纷重办税证,再补交税。 镇抚司衙门。 天方亮,杨士奇便已来到衙门外。 他此际心中仍是惶恐不已。 昨日的遭遇,宛如当头一棒。 纵谈天下事的快意荡然无存,只有悔恨重重。 谁能想到,随便谈论一下国事,对方竟是锦衣卫呢。 传闻京师之中,锦衣卫无孔不入,万事皆知。 他一直以为是民间夸大之词,经此一事,才晓并非虚妄之言。 杨士奇昨天回到下塌客栈的时候,身体都是软的。 也没有闲情再去与好友探讨城内发生了什么事。 对太孙微服私访一事,仍是一无所知。 昨夜一夜未眠,思前想后,觉得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逃是逃不掉的。 对方既然没有当场拘他,那便未必没有回旋的余地。 今日一早,急忙匆匆赶来。 “什么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