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秦之变局,便在于吏!(2/3)-《大秦国相》


    第(2/3)页

    见到何瑊脸色变了又变,而且还越发难看,心中也是更加好奇,不由问道:“何兄,你这是想到了什么?为何会是如此脸色?难道其中还有什么难言之隐?亦或者是一些我没有料到之事?”

    何瑊深吸口气,压下心头不安。

    他看向宋义,脸上露出一抹很难看的笑容,沉声道:“宋兄,可曾听闻过张良?”

    “张良?”宋义面露惊疑,不解道:“这自然是听闻过,当年这位仁兄博浪沙刺杀嬴政之事,天下皆知,我同样神往久矣,又如何能不知晓?我若是没记错,他同样是韩人,只是这跟当下之求贤令有何关系?”

    “何兄为何会突然提及此人?”

    宋义一脸疑惑。

    何瑊苦笑一声,道:“张良此前跟我一同来的楚地,只是后面似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便独自离开了,而他在临走时,曾跟我单独说了一些事,其中便提到了‘吏’。”

    “张良说,我们都为秦廷算计了。”

    “秦廷这次的主要目标,并非是针对地方官吏,也非是针对六国贵族。”

    “而是着手于吏!”

    “而‘吏’是秦制之根本。”

    “也是秦廷选择的破解当前困境之要点。”

    “我当时听到张良提起这些,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这其实是有些荒谬的,毕竟六国贵族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而地方官员更是被清洗了数遍,怎能不是秦廷之重点目标?”

    “但方才听到求贤令,听到针对的是‘吏’。”

    “我才陡然惊醒。”

    “张良所说已一一应验了。”

    宋义一愣。

    他狐疑的看了何瑊几眼,有些不确定道:“张良当真是如此说的?”

    “我跟张良私交甚笃,平素更是同吃同住,岂能有假?”何瑊激动道。

    “那张良还有说其他的吗?”宋义凝声道。

    他也微微色变。

    对此事认真谨慎起来。

    对于张良,他还是很佩服的。

    毕竟敢谋划刺杀始皇,就这份胆量跟魄力,就不是他能比的,而且张良之才智,在六国贵族中也是名声在外。

    他又岂敢忽视?

    何瑊摇头,苦笑道:“张良并未明说,只说秦之变局,便在于吏。”

    “秦人也发现了这点。”

    “因而这一两年,一直试图从‘吏’破局。”

    “从最开始的‘士官转职’到‘降低入学标准’,再到如今的‘求贤令’,仿佛是早就规划好的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慢慢夯实吏基。”

    “更为人惊悚的是。”

    “这些政策非出自秦廷,而是皆出自扶苏之手。”

    “扶苏的确贵为大秦储君,但平时我等贵族何曾在意过扶苏?因而也极少将扶苏的事放在心上,秦廷正是清楚我等不会太过看重扶苏,所以才借此瞒天过海,将这些方略一步步落实实施了下去,而且还未受到什么针对。”

    “秦廷之工于心计,令人毛骨悚然。”

    宋义脸色微沉。

    只是他很好奇,区区斗食小吏,当真有这么重要?

    自古以来何曾有过以吏治国的?

    对天下真正有影响的,从来不都是贵族,是官员吗?

    何时轮到吏了?

    吏不过是些按吩咐行事的人。

    宋义蹙眉道:“这会不会是张良多心了?区区小吏,值得这么上心?我只听说与士大夫共天下,与贵族共天下,何曾听说过与吏共天下的?”

    “这些斗食小吏,哪有这么重要。”

    “我看是张良多虑了。”

    “再则。”

    “扶苏颁布的求贤令,对天下的士人能有多少吸引力?谁愿意从一个微末小吏做起?”

    “自古以来士人都寻求的扬名立万,建功立业,等从小吏爬上去,还不知要多久,这些士人当真有如此耐心?而且当真有人能从小吏成为秦廷朝臣?”

    “我看未必。”

    “若是过去或许还有可能。”

    “但现在秦廷的军功爵制下断无可能。”

    宋义一脸不屑。

    小吏的职位太低微了。

    根本就入不得贵族、士人之眼。

    而从一个微末小吏,爬到朝堂,实现自己平生之志,耗费的时间太长了,也太久了,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当年吴起、商鞅、李斯等人,若是继续在魏国为小吏,真能成为日后的一国之相?

    他可不认同。

    吴起、商鞅尚且如何,又何况其他士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