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嵇恒似猜到了胡亥的疑惑,不紧不慢道:“政治才是一切改革的动力,一切改革都是源于政治目的。” “有的时候对和错无法定义,善恶好坏也同样如此,或者说,它只能在一个时代定义,一旦超出了时代,就注定会发生一定的偏移,这次的荧惑守心,最终的解决之法也会落到政治上。” “我未曾跟始皇谈及过政治。” “然以始皇的城府心性,又岂会察觉不出?” “这次荧惑守心分野之地在关东,关东过去跟朝廷若即若离,通过这次荧惑守心,能极大削弱神权思想对民间的控制,从很多角度而言,其实这次始皇要做的都是基于政治目的,其他的只会是附带的。” 闻言。 胡亥若有所思。 他其实并没有听的太懂。 但他也听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大秦似真有了应付之策。 他心中稍安。 前面宫中朝中传的沸沸扬扬,即便是他都感到了恐慌,眼下听到有解决之策,虽不知具体是什么办法,但只要能将这次的事平息,对他而言,无疑都是一件好事。 胡亥摸了摸鼻子,笑着道:“能解决就好。” “你或许都不知道,最近朝中不少人上书,想让陛下举行祭祀,还有就是祈神,就连宗正都有些动摇,这几日一直在给陛下劝谏,眼下有了解决之法,想必天下这股恐慌思潮也能消停了。” 说着。 胡亥也轻蔑道:“朝中的那些大臣,一个个自诩学富五车,才智卓绝,结果遇到这些事,还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拿出,依我看,满朝大臣还不如你一人,也不知陛下为何要这么器重这些人。” 听到胡亥的话,嵇恒也是莞尔。 他淡淡道:“那些大臣未必想不到解决之法,只是身居高位,更注重利弊权衡,因而会变得十分的谨慎,尤其是始皇身体过去表露过不佳,这更是让朝臣生出猜疑,他们现在宁愿什么都不错,或者说甘愿随波逐流,也不会去轻易冒头。” “帝王暮年,臣子难当!” 嵇恒倒是能理解这些臣子的心思。 他过去也曾经历过。 非是无能无才,而是君主迟暮时,性情往往会大变,也更喜怒无常,而且因为身体的缘故,对于皇子、大臣都生出了强烈的猜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保,也为了不引起君主猜忌,大多朝臣只能选择明哲保身。 越是如此。 君臣间的隔阂就越大。 到最后君臣间的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往往到了这时。 这些臣子就更热衷向储君靠拢。 同时。 他们也更希望帝王身亡。 情非憎君也。 利在君之死也。 这种情况,君主同样清楚,因而他们会对储君变得十分警惕,而一旦听到一些风吹草动,加上心神敏感,废立太子的事,也就自然发生了。 这就是人性!!! 人性本利。 而始皇更是熟读《韩非子》,对这些事看的更是分明。 在《韩非子·备内》便提到,‘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chan)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体,而人主怠傲处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 臣子效忠的从来不是君主。 而是君主手中的权力。 闻言。 胡亥眉头一皱。 嵇恒并没有详细解释。 也不好解释。 君臣之间本就是互相制衡、互相博弈,大秦帝国的问题就出在始皇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而且还为外界知晓,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不引起君主的猜忌,臣子只能趋于谨慎,而君主为了维持威严,只能继续强撑着身体,最终帝国在短短几年内,情况每况愈下。 嵇恒将胡亥送来的酒肉放到庖房。 另一边。 李斯已回到了李府。 相较于过往,李斯面带喜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