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许久才轻咳一声道:“那个主公,此事倒也不急在一时,最好打探清楚了再动作。 而且今日那位皇帝带回来的宁先生似乎要;在太学讲学,臣觉得皇帝做事虽然会有如歧途的时候,却不能不重视。 主公不妨去看看。” 他这一说,南宫裳才打消了去天下居的念头,虽然他对那个什么宁先生很不以为然。 但是听了韩卓武的话倒也觉得有道理。 皇帝做事每每都有深意。 必然收集工匠,虽然那时歧途。 但这个歧途,孤现在好好想要啊! 那么这个宁先生会不会又是一个“歧途”呢? 这样一想,便点道:“那就走吧,去看看这又是个什么歧途!” 韩卓武:“……” …… 前文已经讲过了,大秦的制度是原作者仿照汉制设定的。 但是很多地方却又不一样。 比如太学和国子监,就比另一个时空大汉的太学要强势的多,规模也要大得多。 在最兴盛的时期。 太学学生甚至一度达到数千人之众,比西汉时期的太学还兴盛。 而且在这个时空,太学还有一定的学术研讨圣地的属性。同时它还是一个在野党的议政场所。 当然这里用在野党肯定是不准确的,皇权时代也不可能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在野党。 它事实上有一个名词,叫做清流。 这些人包括了,太学学生,民间名仕,朝廷不得志的散官,还有就是各种经学博士。 当然经学博士因为本身就有给皇帝讲经,可以影响皇帝的途径,所以他们一般是不会参与其中的。 但是如今却不一样。 如今的皇帝是“昏君”,从登极以来就没有搞过一次讲经。 之前崔岑治政的时候,是这些博士们害怕被崔岑针对,不去给皇帝讲经。 后来皇帝掌握了宫禁,博士们有了这个心思,皇帝却好像压根忘了这茬。 这让这些博士大儒们很不爽。 因为这其中不仅仅关乎利益问题,还关乎哪家哪派的学说能成为当时主流的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