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活死人报仇 第53章 草原风云江南夜雨(四)-《杨将军传》


    第(2/3)页

    留下来的五人,徐靖言出身大梁城云桥巷的高门大族,陈矫出自西京洛阳庄园地主家庭,钱在出自吴越望族钱氏,有一个怪名字的高良是大梁城西边一个贫家子,少小丧父,靠着寡母为人缝补勉强供学业,还有一位姓士的,叫士望,出自遥远的南方苍梧郡,有百越血统,人生得黑瘦精明,

    范文稀请五人就自臭鳜鱼喝了顿黄酒,对五人开门见山,让他们根据全部学生的笔记手簿,无芜存精,整理一份东南漕运现状案稿,等杜由到苏州时,再根据他的江河地理图,制定一份东南漕运详案。

    国子监学生们用心不一,水平参差,能按潘太师要求把一路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着实不多,好在潘太师洞悉人心,对此早有安排,都由几人同时同步做同一项任务,相互补充印证,就能避免缺漏。

    纵观历朝历代,不管是建都长安、洛阳、汴梁,一律依赖江南钱梁支撑京师和北方边关。所以漕运通畅则国运兴盛,漕运没落则国运衰败。

    大唐初年,长安人口较少,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入长安粮粟二十万石即可吃饱长安,开元盛世,江淮每年漕运入长安粮粟一百八十万石,代宗时长安烽火,江淮每年漕运入长安粮粟一百一十万石,大唐晚期,江淮入长安粮粟陡跌至二十万石。社会安定的盛世,漕运粮粟损失率为二成,从江淮出百石,入长安八十石,漕运司考核为优等,社会动荡的乱世,漕运粮粟损失率达七成,百石出江淮三十石入长安,已是难能可贵。

    漕运损失,既有天灾,也有人祸,但主要是运河淤积不通航。大颂定都大梁,而不是更有皇气的长安或洛阳,主要的原因是大梁城有“四渠入京师”,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大梁。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大梁。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大梁。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大梁。

    太祖立国即位,首要大事既不是征讨威服四方,也不是防御北方,而是疏浚汴河等四渠,以便各地粮粟能顺利入梁,以巩固京师。太祖安定四方后,为了加强集权,削弱四方,避免重蹈唐时的节度使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天崩地裂的复辙,实行了“粟帛钱币咸聚五畿”的政策,既能集举国之力以抗北方,又将一国经济命脉操控在皇权,一举两得。

    然后就有了“国家于遭事最急最重”的时政主张,太祖初立时,江淮输梁的粮粟只有区区十万石。到先帝即位时,江淮地区每年输送三百万石粮粟入大梁。

    本来,经四渠入梁的粮粟合计约五百五十万石,已经足够大梁民众生计,以及由大梁屯储转运到北方各军镇支撑边防。但武将出身的潘太师仍嫌不足,力主重新规划江南向北的大运河漕运和向西经大梁至长安的漕运,这事在朝堂小朝会上甫一提出,就吵成了一团,几个辅国老臣,胆敢指着潘太师鼻子,骂潘太师要诈拐皇帝做那开河丧国的隋炀帝,江南出身的能预闻枢机的大佬,虽然不敢当面骂潘太师,背地里一个一个咬牙切齿,咒潘太师是大颂天字一号的吸血鬼,吸光江南脂膏。

    杜老二雨夜赶到苏州,也不避嫌,带着毕子韦就半夜三更兴冲冲地去拜访范文稀范知州。

    刚好范文稀在衙署里值守,便在司房里用盐水花生和黄酒招待了风尘仆仆两脚泥泞的年轻人。

    杜老二对这个大名鼎鼎却悭缘一面的范先生一点都不客气,范先生给他斟酒,他就伸出杯子接了就饮,连个礼节都欠奉。相比之下,毕子韦就十分拘谨,局促不安,虽然不知道身着便服做东请客的范先生是何许人,但竟然能无视规矩在衙门署房里饮酒的,更何况天老子都敢攀背揽颈的杜老二,老老实实地尊称对方一声范先生。

    一壶黄酒和一大碟盐水花生米下肚,该是揭开话题的时候。范先生欲言又止,斜了毕子韦一眼,毕子韦会意,正要起身避嫌,不想被杜老二一伸手拉过来,挟在腋下。

    杜老二一手指着毕子韦脸,洋洋得意对范先生介绍:“毕子韦,丹阳郡的穷光蛋书生,欠了我很多钱,这一辈子都还不清的那种。精术算,对于数目,有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本事,我好不容易才聘来的左手右臂,将来要助我谋划大事。”

    相对于杜老二说大话不脸红,毕子韦性子就十分谦虚谨慎了。他极力挣脱了杜老二的胳膊,起身对范先生施了一礼,企图逃离这间氛围有点压抑的屋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