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次是地利,”卿云指着远方的河流,他也不知道那算是黄河还是湟水河或者大通河,“航路,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近现代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海运经济的发展史。” 他继续解释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丽的釜山港扮演了东北亚地区的枢纽港角色。 60到90年代,东北亚挂靠的世界主干航线有101条,其中51条的始发站就在釜山。 那时,琴岛港、滨城港、哏儿都港等都成为了釜山港的支线港。许多货物都会先运到釜山港,再从那里转运到国际主要城市的大港。” 云帝停顿了一下,让小雅姐消化这些信息,然后继续说: “所以你可以看到,自改开以后,尽管东北经济面临着现在的困境,但在那个阶段,东北经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力。 这是因为东北生产的产品可以通过哏儿都港很方便地输送到釜山港这个枢纽港,物流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集装箱里装载的货物大多来自我们国内,釜山的东北亚枢纽港地位逐年降低。 现在,拥有58条主干航线首发港的华亭港已经取代了釜山,成为了新的东北亚枢纽港。 与之毗邻的甬城港自然不必说,高雄、釜山、神户等港口也成为了华亭的支线港。 在这种情况下,去东北进行生产就变得不再吸引人,因为物流成本太高了。 而且,东北的生产还有地域季节性因素,这是地利上的不利。” 云帝的声音在夜风中缓缓流淌着,“而人和,就是人文因素了。 东北在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历辉煌,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才北上的发展。 近百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波动曲线与全国区域间人口迁移的趋势共轭。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人口发展经历了19世纪末到改开前的爆发增长期、改开后到上世纪末的缓慢增长期,和近十年的递进减少期。 也就是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移民地区,人口基于移民而构成。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轫较早,‘安土重迁’的归属感相对较弱,一旦出现资源枯竭、产业不振、就业岗位减少,人会自然选择离开,同时高寒气候使得人们更愿意往相对温暖的地区转移。” 萧雅听到这里,疑惑的问着,“西蜀……乃至锦城不也是这般吗?西蜀也是一个巨大的移民地区。” 卿云笑了笑,“这就是人文因素了,西蜀或者说锦城,包容性极强。 ‘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是刻在西蜀人骨子里的,所以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然而,东北不同。 当初计划经济思维就是一厂一地,你可以看到其实一个厂里来自同地域的人是非常多的。” 他举例说明:“比如鞍钢,有个车间80%以上的工人,都是鲁东人,另一个车间又是鲁西人居多,再来个车间,又是江城人。 那是因为当初鞍钢很多工人就是部队成建制的转地方,为了方便管理又是一个大院一个屯的居住着。 而东北平原也方便圈地,很大一片土地就是一个厂,厂很大,甚至一厂便是一城。 这种地势你甚至可以看到,在东北的老厂,你很难看到楼房的存在了,全是平房,因为地盘够大。 不像西南山地丘陵地带,地势的原因造成他们的厂房、宿舍通常至少是3层楼起步,占地面积通常都远小于东北。 在交通基本靠腿的年代,西南地区的厂走五分钟就是厂外,而东北,五分钟可能车间都还没出。 这就形成了在东北屯与屯、院与院之间有很大的隔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