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人心啊~-《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第(2/3)页

    再者——淮泗口并非一座城池!

    韩颓当攻破叛军淮泗大营后,根本不可能,也确实没有占据淮泗大营,将叛军的撤退路线堵住!

    只要军心稳得住,吴王刘濞大可分兵一万,回身夺回淮泗口。

    其实也不用去夺回——韩颓当攻破叛军淮泗大营后,第一时间就撒丫子跑了,叛军只需要派人回去,重新接管淮泗大营、重新连接起水路粮道即可。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濞麾下的叛军主力,却仍旧是轰然溃散。

    为什么?

    因为淮泗口,可以说是压垮叛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淮泗告破之前,数十万吴楚叛军,已经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高强度,且极为惨烈的攻城战。

    而在这个过程中,战事没有丝毫进展,日常口粮却是肉眼可见的减了又减。

    原本气势高涨的叛军将士,心里早就犯嘀咕了。

    ——这,还能成事儿吗?

    ——不会是快败了吧?

    这层忧虑,随着睢阳之战的时间拖得越来越长、战况越来越惨烈,战果却一如既往的约等于零,而一步步放大。

    也就是在这忧虑,彻底膨胀成怀疑、猜疑时,淮泗口告破的消息传回,算是彻底印证了叛军将士的猜疑。

    ——果然!

    ——果然成不了事!

    ——淮泗都丢了,怕不是后路全都被断了!

    ——这还打个棒槌?

    ——抓紧逃吧……

    这,便是人心。

    在一切顺利时,人心汇集在一起的力量,能让汉景帝这样的成熟帝王,都隐隐乱了方寸,能让汉长安朝堂这样的成熟政治体系,都出现肉眼可见的动荡。

    但在遭受挫折时,逐渐涣散的人心,也能让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吴王刘濞,迫不得已逃去岭南,并最终被斩首献头。

    说到底,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归咎为:人心,人性使然。

    只要你坚信自己能成,那你最终成功的概率,就必然会比那些垂头丧气,整日嘟囔着‘我不行’的人更高。

    尤其是不止一人,合作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中,人心的涣散与否,更是往往会成为直接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大家都觉得能成,那就算最终没把公司搞上市,也大概率能有一定的规模,大家也都能分润到可观的利润和股权。

    但若是大家都觉得成不了——甚至哪怕是三成以上的人觉得成不了,那最终,就大概率成不了。

    这些觉得成不了的人,并非仅仅是无法为团体提供帮助,而是会在‘百无一用’的同时,无意识、非主观的,为团队设置一个个阻碍、创造一个个困难。

    最终失败了,他们会说:你看吧?

    我就说成不了!

    殊不知,之所以‘成不了’,就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不断给团队泄气,不断拖团队后腿。

    所以,封建时代绝大多数政权的军法中,都会有这么一句:动摇军心者,立斩!

    这不是在装聋作哑,也不是在捂被子。

    而是成功与否,在结果出现之前,往往都是极其微妙的——很可能进一步就成了,退一步就毁了。

    在这种时候,随便一声阴阳怪气,就有可能坏事儿。

    具体到眼下,刘荣即将打起的高阙之战,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战前,汉军将士固然会士气高涨。

    因为他们会想:在冬天开打,又是夜袭,匈奴人肯定没防备!

    冷是冷了点,但匈奴人不也照样冷吗?

    最好所有的匈奴人,都窝在高阙内烤火、都钻进被窝里睡觉,好让大家伙不费吹灰之力,神不知鬼不觉的把高阙都给拿下!

    然后,就是加官进爵,升任偏将军,迎娶俏娘子,登上人生巅峰……

    但这种精神激励,终归有耗尽的那一天。

    而且在寒冷的冬天,将士们高涨的士气、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心,只会加倍流失。

    第一日,将士们或许还能嗷嗷叫着往前冲,不要命的往高阙城头爬。

    第二日,将士们有点累了,有点冷了,却也还是咬牙往前压。

    到了第三日,或许就要有人开始心里犯嘀咕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