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春秋》那更是不必赘述:有谷梁、公羊、左传这三大代表性流派,以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分支。 甚至于,《春秋》这一大流派下的小分支:公羊,都因为胡毋生、董仲舒师兄弟二人的理念相左,而再度分化为了‘春秋注我’和‘我注春秋’两个派系。 就这样,原本属于同一学派的儒学,便此分成了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这五大分支,乃至更细致的数十个小流派。 作为千百年来的死对头,墨家内部的分裂,也没比儒家好到哪里去。 ——最初,是在战国初期,墨家内部三分,曰:相夫氏,相里氏,邓陵氏。 说白了,就是有这么三个人,各自带走了一部分骨干,去往了不同的地方开枝散叶,导致墨家自此分裂成三部分。 其中,邓陵氏入了楚,逐渐朝着游侠的方向发展。 相夫氏入齐,则偏重于墨家‘善辩’的特性,朝辩论家的方向一路狂奔。 唯独剩下个务实派:相里氏,于商鞅变法之后入了秦,凭借墨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身于器械制造、科学研究当中。 要说这三派,是否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倒也不是。 说起来,这三个流派的学术理念、最终目标,依旧是墨家最开始的:兼爱非攻。 只是在达成目标的方式上,三者采取了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 ——邓陵氏入楚,认为和平就应该是行侠仗义得来的,只要墨家充分充当侠客的角色,就能通过名望和影响力感染天下人,从而阻止战争的发生。 相夫氏入齐,则坚定的人为:人世间的道理,都是通过辩论辩出来的,只要具备高超的辩论技巧,就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意图发动战争的王公贵族劝回正道上。 唯独相里氏入秦之后,无比准确的判断出:结束战争的方式,只有天下大同。 只有天下统一了,天底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了,战争才会结束,天下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于是,明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却开始帮助变法图强后的嬴秦,制作起了先进的武器军械,以及各类民用器械。 在这个过程中,入秦的相里氏之墨,也逐渐融入了秦少府,成为了‘秦匠’这一名词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在如今汉室,众所周知——墨家学说,可谓是几乎绝传。 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在秦末、汉初那十几年的时间里,分裂为三部分的墨家,几乎无一例外的被战火所摧残。 ——楚地的‘侠墨’邓陵氏,早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闲人懒汉、社会不安定因素,早在秦一统天下之后,就被清楚了一波。 即便有漏网之鱼,也没几个人还记得自己是‘邓陵氏之墨’,而只以豪侠自居。 其行为主张,也局限于表面的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之类,与墨家深刻、丰富的思想哲学早已脱钩。 你可以说如今汉室,有几十万‘邓陵氏之墨’存在——游侠嘛,全天下哪哪都有。 但若是较真,当今天下,正儿八经要以侠客之道,拯救天下苍生的邓陵氏之墨——就算没有灭绝,也绝对凑不出十个人。 考虑到如今汉室的人口基数,以及华夏大地的辽阔疆域,邓陵氏之墨,已经可以算作是彻底绝传了。 不单是人死没了,就连其学说主张,也绝不可能在汉家的统治下重现。 毕竟褐色会这种东西,天然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的好感。 无论后世还是如今,这都是最没有出路的职业。 楚地‘侠墨’灭绝,那齐地‘辩墨’如何? 更惨。 栖息于楚地的邓陵氏侠墨,只能说是徒子徒孙走歪了路,丢弃了学派主张,好歹人数还有。 就算将如今天下的游侠众排除出去,某座深山老林的犄角旮旯里,也未必没有几个邓陵氏侠墨藏着。 但齐地的相夫氏辩墨,却是官方认证的百分百灭绝。 ——楚汉争霸年间,复辟自立的齐王田横,先是接受了汉说客郦食其的说降,而后又因汉将韩信的偷袭而震怒,将郦食其残忍烹杀! 随后,齐国被韩信攻下,齐王田横便带着门客、亲眷,逃亡到了齐国以东的某座海岛之上。 几年后,霸王乌江自刎,刘汉一统天下。 好巧不巧,齐王田横逃亡海岛的消息,又传到了新鲜出炉的汉天子:刘邦耳中。 对于田横烹杀郦食其,刘邦自然是恨得牙痒痒。 却并非恨田横,而是恨多此一举,为一己私利强攻齐国,导致郦食其死于非命的兵仙韩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