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难受的是:窦婴的御史大夫生涯,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肉眼可见的将来,窦婴就要‘亚相转正’,正式担任丞相,并被未来的御史大夫捏住命脉、握住财权了…… 这种感觉~ 怎么说呢…… “及御史大夫,则单独自原御史大夫属衙分离,仍为三公,秩中二千石。” “再立一新属衙,名曰:御史台。” “御史台,主责丞相府上下官员监察事,及国库钱、粮支出核准。” 众人正啧啧称奇间,刘舍将针对御史大夫属衙的改制方案也提了出来。 ——这没什么好说的,和刘荣早先给出的方案基本一致,大家伙也都有心理准备。 最主要的是:相府都被剥夺财政自主权了,那作为该权力接收者的新御史大夫,改制自然也要与之对应。 而在丞相、御史大夫的改制方案汇报完成后,三公一级中改制力度最大、最值得注意的戏肉,也随之揭开了神秘面纱。 “除丞相、御史大夫外,原三公之:太尉,就此罢设。” “新设大司马一职,职、权、责比照原太尉,秩万石,为天下将官之首。” “及原太尉‘三公’之位,则以由原御史中丞顶替。” “——改御史中丞,曰:大司空,秩中二千石。” “职、权、责,比照原御史中丞,另加以监察朝中百官,三公、九卿,又郡县地方,宗亲诸侯国中官、吏之权责。” “原御史大夫属衙之采风御史,倍之;” “新设巡察御史、监察御史等职,各位六百石、比千石,以监察地方郡、国。” 刘舍话音未落——准确的说,是刘舍每说出一句话,殿内,便会随之响起一阵略显嘈杂的交谈声。 原因无他; 相较于丞相、御史大夫二者的微调,这御史中丞——或者说是‘大司空’顶替太尉三公地位的重大调整,动作实在是太大、影响实在是太过于深远。 首先,以官员监察部门,取代原先军方最高将领的三公地位,这无疑是在透露一个十分明确的政治信号:官员监察、监督,将从此成为汉家朝堂内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多重? ——需要专门设立一个三公级别的部门,去专职专责、对口抓工作那么重! 而在过去,尤其是自太宗皇帝年间起,汉家便一直是行贿、受贿蔚然成风,且愈演愈烈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御史中丞、现大司空被抬上三公级别,无疑是在反贪反腐层面,直接将这架马车给掉了个头。 从原先的:随便贪,肯定没人管; 变成了以后的:还贪? 收你们来啦~ 其次,原先的御史中丞所谓‘监察百官’,手段仅限于采风御史不定期、不定点的,公费旅游式、游山玩水式的随缘巡视。 而往后,除了这种随缘采风的御史要人数加倍,还要另外搞出巡察御史、监察御史。 单从这两个职务的名称就不难看出来:巡察御史,主打一个‘巡’; 但不同于采风御史随缘‘采风’巡视——巡察御史必然是按照严格路线,甚至是带目的、带目标的针对性巡视。 比如,某郡有百姓告状告到长安,就可以派巡察御史走一趟。 名义上是‘巡查关东’,该御史团也确实走了一大圈。 但真正的目标,其实只有那个有百姓鸣冤,把状告到长安的那个问题郡。 至于监察御史,那就更好理解了——直接在郡县地方,亦或是彻侯、诸侯国定点驻守,长期监察官员。 如此双管齐下,汉家的官员不说是再也不敢贪了,也起码是贪的不敢太明目张胆、太过火了。 再有,便是太尉改名大司马,且三公位置被这个监察百官的大司空取代。 ——且新的大司马,职、权、责均与原太尉一致,仍为万石的秩禄! 秩万石,就意味着未来的大司马即便不再是三公,也仍旧是汉室官制中,除丞相外唯一一个万石级别的官职。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只有大司马能和丞相平起平坐,剩下的都是弟弟! 即便同为为三公的御史大夫、大司空,也同样如此! 这就很要命了。 好比后世,不在政府系统的部门,必然会在dang系统。 一样的道理——在这个时代,不在朝堂体系下的部门,必然会是天子直属。 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便是:过去的太尉,是汉家的太尉; 而往后的大司马,却将是汉天子的大司马…… 刘荣当然不会告诉这个时代的官员:什么叫军政分离,什么叫军队就该跟天子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