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更要命的是:秦半两作为始皇嬴政‘统一度量衡’最耀眼的成绩之一,其铜含量,高达惊人的七成以上! 这样一来,这就是个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了。 ——一枚秦半两,含铜七成,可得四枚同样含铜七成的汉半两; 若是把含铜量压到三成、两成——甚至一成都不到……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铸币运动,在整个汉室天下拉开帷幕。 每个人都在熔铸铜钱! 只需要把一枚秦半两熔炼,所得之铜加上一堆廉价无用的铅,就能得到数十上百枚‘汉半两’! 百倍暴利! 尤其太祖刘邦专门颁诏规定:秦半两和汉半两,同样面值‘半两’,即购买力一致! 于是,汉室天下的货币总量,几乎是一夜之间翻了一百倍! 自然而言,也引发了遍及整个汉室天下的、上百倍,乃至数百倍的通货膨胀。 ——原本百钱以内的粮食价格,直接暴涨到了八千钱每石! 而在这个过程中,唯独太祖刘邦凭借先发优势,将汉室仅有的些许钱粮‘变’成了百倍面值,并顺利凑出了平定异姓诸侯叛乱的军费。 只是这种杀局取卵的举动,为汉室——为华夏之后数十年的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害。 后来,孝惠皇帝即位,又是前、后少帝先后即位,也就是吕太后时期。 作为那十五年,汉室社稷的实际掌控者,吕太后为了收拾丈夫刘邦留下的烂摊子,进行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第一步:废太祖汉半两,即三铢豆荚钱,改行八铢钱。 第二步:禁民私铸钱,将铸币钱收回中央。 这两步举措,明显改善了被刘邦的三铢荚钱所破坏的社会经济秩序。 ——八铢钱,虽然重量仍旧只有秦半两的三分之二,但总好过只有秦半两四分之一重的三铢荚钱; 再加上含铜量还行——虽比不上秦半两的七成,但也有个四五成,能看出来铜钱的颜色。 两相对比之下,民间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下来。 但新币推行之后,旧币怎么办? 尤其是那些通体发白,看不出半点铜色的太祖‘汉半两’,收回熔炼的价值都没有! 无奈之下,吕太后补上了第三步——《汉律·金布律》制:凡是外圆内方,且不曾完全断裂的钱币,即便稍有缺损,也不得拒收! 说直白点就是:但凡有个钱样,哪怕他是纯铅,哪怕他只有三铢乃至一、二铢重,也不能拒收。 违者,罚金四两。 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外加民间市场自主调整,被太祖刘邦搞得稀巴烂的汉室经济、货币体系,才总算是逐渐恢复了过来。 至于你说,民间市场如何自主调整? 很简单:根据钱币成色,来制定对应的价格。 好比粮食,如果你能拿秦半两付款,那我卖你八十钱一石; 若是吕后八铢——只要成色正常,有个四五成的铜含量,我也勉强能接受一百五十钱一石的价格。 至于太祖三铢~ 这个就有点复杂了。 ——吕太后有令:不得拒收任何制式的钱币,这我当然不敢反抗; 但你若是拿一堆三铢铅钱来结账,那我也只能来一手‘待价而沽’了。 我就拿着个步袋站在那儿,等你一枚钱一枚钱往布袋里扔! 你一边扔,我一边目侧你这一堆三铢钱,能有多少铜含量。 估摸着差不多了,我把布袋口子一扎,钱归我,粮食给你。 至于这种计价方式,一石粮食的价格会有多高~ 有时候是三千,有时候是五千——主要看你的三铢钱成色。 成色好一些,千八百钱也不是不可能; 若成色实在太差,尤其是有大量纯铅钱夹杂其中,我也只能让你一直扔。 说不定到最后,你买走的粮食,还没你买粮食时付的钱重…… 也就是说,汉室的经济,经过太祖刘邦的一毁、吕太后的一救,算是重新回到了开国之初,那国库能穷的跑耗子的状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