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此,双方再次打成平局。 随后的战役收尾阶段,汉军上下虽然尽为‘陛下陷困白登,险些落难’的屈辱氛围所充斥,但该做的事,汉军将士也还是半点没含糊。 ——复代北,收云中,更是将匈奴人插入汉家北郡的势力、眼线铲除大半! 到这里,汉家其实已经算是小胜。 只是彼时,太祖刘邦一来,因自己轻敌冒进,以至于身陷白登而感到尴尬、屈辱; 二来,是一场平城战役打下来,刘邦也大概明白:和来去如风的匈奴人打,除非绝对的实力碾压,否则,没个十几二十年,根本就分不出来胜负。 考虑到彼时,关东异姓诸侯还各怀鬼胎,汉室内部暗流涌动,汉家本身又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百废待兴。 说白了,就是即便打得过,也完全耗不起。 考虑到这种种因素,刘邦最终决定退让一步:与匈奴人握手言和! 在握手言和——即‘结盟’的同时,明确以长城为汉匈双方分界线,并行和亲稳住匈奴,好为汉家处理内部问题,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以上,就是汉匈平城战役最精简、最通俗的总结概要和复盘。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平城战役,汉家没输; 非但没输,还多少占了点便宜! 若非自己内部有问题——有异姓诸侯需要处理,且汉家急着进入稳定发展期,平城战役甚至很可能继续打下去,而且绝非匈奴人想握手言和,就能就此打住的! 就这么一场战争,汉家无论是在社会舆论,还是在史料记载上,都从不曾有只言片语提及‘没输’‘占了点小便宜’之类的字眼。 非但没有实事求是的给出‘小胜’的结论,反而营造出了举国上下屈辱、悲愤,后世子孙、君臣张口闭口‘白登之耻’的悲观氛围。 究其原因,不外乎对华夏文明而言,这样一场平城战役,根本没人有脸说汉家打赢了。 自太祖刘邦身陷重围,被狄酋掌握生死的那一刻起,汉匈平城一战,就已经是汉家铁输,区别只在于输多还是输少的问题了。 ——若是白登之围后,平城战役直接结束,那汉家就是满盘皆输,面子里子都丢了个干干净净! 按照战役后来的实际发展,汉家也仅仅只是找回了些许面子。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白登之围后,汉家上下知耻而后勇,直接逆推到龙城,把胆敢兵围太祖的冒顿单于砍了! 把人头拿回长安游街示众,再拿去祖宗庙宇祭奠一番——对于汉家而言,也根本算不上‘平城战役大获全胜’; 而是只能算作‘大仇得报’‘耻辱得以洗刷’。 说直白点,就是打平了。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华夏民族要脸。 但凡丢了脸,华夏民族就不会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赢’; 只有让对方也丢了脸,甚至是为羞辱自己付出代价——包括、但不限于生命的代价,华夏人才会觉得:嗯,扯平了。 反观匈奴人呢? 嘿! ——当年平城战役,汉家小胜,匈奴小败; 结果战后,整个草原都在传:汉人的皇帝,被大匈奴最伟大的冒顿单于,给硬生生打怕了! 怕的都不敢继续打下去,跪在地上亲吻冒顿单于的脚趾,祈求伟大的冒顿单于,怜悯的恩赐汉人和平了! 伟大的冒顿单于怜悯汉人,赐予了他们和平,汉人皇帝为了感谢伟大的冒顿单于,更是愿意将自己最美丽的女儿,进献给冒顿单于享用! 只能说,但凡是和萨满教扯上边的文明——无论是这个时代的匈奴人,还是后世的阿三哥,都是多少沾点抽象的。 平城战役匈奴小败,汉家小胜,草原上的舆论尚且如此; 后来发生在汉匈双方之间的摩擦,自更别提了。 ——草原口口相传:孝惠皇帝年间,吕太后对于冒顿单于‘要不要嗨皮嗨皮’的提议,表示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冒顿单于的临幸! 为了表明愧疚,还网罗了汉人最美丽的百名女子,进献给了冒顿单于! 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那场由老上单于发起的大规模入侵,在草原上的‘野史’传闻,更是野的只剩屎了。 什么,太宗皇帝跪在长安城外,祈求老上单于别攻破长安啦~ 什么,薄太后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祈求老上单于退兵,却被老上单于嫌弃薄太后‘年老色衰’啦~ 以至于太宗皇帝亲笔写下汉匈盟约,愿意世世代代以弟弟侍奉兄长的礼仪,侍奉匈奴之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