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张开地顿时被说的哑口无言,只得气愤的拂袖而去。 —————— 时间飞逝,半年的时间眨眼而过,嬴政十三岁了。 嬴政和赵姬并肩端坐在王位之上。 昌平君躬身道:“启禀王上太后,韩国使臣求见。” “宣。”嬴政吐出一个字。 “诺。” 昌平君应了一声,对守门太监打了一个眼色,后者高唱道:“秦王传见韩国使臣。” 不久,两名男子走进大殿,随即躬身行礼。 “韩国使臣拜见秦王。” “平身。”嬴政略微点头。 “谢秦王。”两人起身。 “两位来使何事?”面对这两位来使,其实他已经全然知晓对方要做什么,但表面不露声色。 “回秦王,我王听闻贵国遭逢大旱,特派外臣前来献策解厄,以表我王至诚修好之意。” 嬴政点点头,问道:“你们有何良策?” 郑国上前一步,开言道:“副使郑国有图献上,可保秦国土地沃野万里,永不再受干旱之忧。” “呈上来。” 嬴政话音刚落,门外响起太监的通传声:“——地图到!” 随后,四个内侍将一份数米长的图轴抬了进来,郑国俯下身子,亲自打开。 正是赫赫有名的“郑国渠”。 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但以天下局势而言,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浩大,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虽说郑国是韩人,但却有“工匠精神”,哪怕后期在目的败露之后,仍旧不忘修渠。 如此“厚礼”,嬴政当然要收下。 嬴政从台阶上走了下来,站在图轴之上,就像是脚踏着整个天下。 “我王特命外臣禀命秦王,郑国可以留在贵国作为客卿,造福大秦。”另一位来使急忙补充。 “好......” 嬴政刚想说什么,却见吕不韦咳嗽了两声,而后插话道:“王上,臣有疑问。” “相国请讲。”嬴政也不抢他的风头,转身回到了王座之上。 “请问贵使,修建此渠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多少年?”吕不韦直奔主题。 “每年约三十万众,最快需要十年。”郑国说道。 “耗费这么长的时间,投入这么多,根本无法解决当前的旱情,请王上三思。”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嬴政变现出为难的神色,目光看向吕不韦,想要“征求”他的意见。 吕不韦心中先是一阵得意,而后道:“这条渠事关大秦的百年大计,臣以为可行。” 嬴政点点头,“既然相国没有什么意见,寡人就准了。郑国听封:封你为大秦督造,总领修渠之事。” “郑国领命。” 虽说现在吕不韦总览全局,但很多事情,都需要嬴政象征性的发布王命。 “赵高,准备拟旨。”嬴政看向下方的赵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