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何止耳熟,简直就是就和未央宫的格局一模一样。 未央宫的核心地带乃是一座被称为“前殿”的建筑群。 同样分为三大殿,分别对应着朝会,举行重大典礼,退朝后的起居。 毫无疑问,与大明的这些宫殿功能其实相差无几。 “事实上小据,自西汉后,很多的朝代都是模仿未央宫的格局修建,就例如之前提到过的唐朝也是如此,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也是类似的构造。” 刘据有些懵懂的点了点头,将这个被多次提到的唐朝记在心里,等他再度前往食肆的时候,便去问问兄长,有关唐朝这个朝代的琐事。 最终,两人来到了一座宫门前。 上书武英二字。 武英殿内,如今大明的皇帝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黄色团龙窄袖圆领袍,正在低着头,批阅着面前龙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疏。 自从胡惟庸倒台之后,朱元璋便废除了丞相制度,自此以后,大明汇聚到中央的奏疏全都由他亲自接手。 虽然有些劳累,但是朱元璋一点没有放在心上。 与他以往遭受的元朝的压迫比起来,这点劳累算什么。 而且,虽然劳累,但是好处无疑也是巨大的。 亲力亲为意味着所有的奏疏都会经过他手,如此,皇帝才不会被下面人蒙蔽,架空。 不过,朱元璋在批改奏疏时,注意到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户部的钱粮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倒不是有所出入什么的,相反,是一点出入都没有。 这就很不对劲。 江浙地区还好些,毕竟距离应天较近,还有着大运河支撑,将钱粮运送到应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消耗。 但是例如山西,四川,广西等省,距离应天府那远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最起码都要月余的时间,才能从他们那来到应天,途中竟然一点损耗都没有,各布政司、府、县与户部的账目一模一样。 有问题,有大问题。 就在朱元璋深入思考的时候,一位宦官模样的人蹑手蹑脚地进入殿中。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在殿外求见。” 宦官的这一禀告声,使的朱元璋的目光从奏疏上移开。 标儿? 标儿回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