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书堂三联-《一品权相》
第(2/3)页
对于文朝士林而言,这样的宣言确实有些叛宗离道之嫌,好在用古圣人的话,也能够解释的。就看出发点在哪里,站在上面立场看待问题。在苏杭,谁要给杨继业扣帽子,估计是很难做到的。
整个苏杭,上下人等都受过杨继业的恩德,谁真要给杨继业找不爽快,不用知书堂亲自出手,会有人站出来压制下去。普通人如果真的谁对杨继业不利,绝对会有人跳出来拼命的。
古人确实很多怯弱者,但古人心中更多秉承忠信之念,不像后世的人们,心里只存有趋利避害之心。
杨继业敢挂出来,也是想在文朝引发广泛的讨论,对文朝士林固化的思想进行冲击。学员们进知书堂,也必然会受到这类思想的熏陶,性情上会有改变。
进大门后,在进教室外的中门,也有一联。
上联是:天下兴亡
下联为:匹夫有责
这种说法同样与文朝固化的思想有所区别,却依然能够从孔孟圣人的言语中,截取下来。不算完全创新。
孔孟圣人讲仁德礼义,讲民强君弱。这与文朝这里以及前朝大宋,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
也只有暴秦的酷法之下,捆绑民心,压制民意,使得天下利益归于帝王一身。法家从韩非子起,理论就是要全奴共一主,民越贫困,则更有利于统治,民越愚钝无知,君王才可过上轻松而愉悦的日子。
吴起、李斯、商鞅、王安石等人完全法家是一脉相承,到后来明太祖,清初诸皇也是如此。杨继业明白,后世不少名家,世人舆论,都崇拜秦始皇、崇拜君王独政,高歌盛赞,跪下一大片。实际上,不过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这些问题,没有读书,没有做自我思考,人云亦云。将专政抛出来的东西作为范本,作为真理,根本不顾真相,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真相。
本该是天下是大众的天下,管理者则是受人委托,行使职责而已。然而,将天下归在独夫之身,认为就是宏图霸业,千秋万代功勋。
在文朝,讨论天下的归宿,不算大逆不道,而是士林风骨,该有的权限。
知书堂既是抛出话题,也对知书堂学员的一种要求。每一个清醒的人,都要为天下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等级高出一截的级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