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端阳诗会-《一品权相》
第(2/3)页
像刘鑫铭这些人,还有比他更高等次的举人、名宿,自身的诗词水准也不过平平,放到整个文朝,他们很可能一点名气都没有。
这样的前提下,要说谁能够做出多令人惊叹、在文朝学史上有痕迹的诗词,几乎都是不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之前的《咏石》诗,才给荆蛮楚地有那么大的冲击力量。或许也是因为这,周夫子对自己期待就多一些。
杨继业觉得自己在端阳文会上,只要过得去就好,不求出名。至少三五年见,杨家和右丞相都会留在荆蛮楚地,还不是自己冲出这里的时机。
往更深远、更广阔的区域看,文朝如今的危机来至于哪里?初步断定可知,一方面是皇朝的昏聩,再者左丞相一系官僚腐化,势力深厚;
再次是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在不断地收拢权力和利益,致使整个文朝往那一个危险、崩溃方向前行,即便这些人群中,有很多人看到其中的危险,依旧无法停下这样强大的趋势,改变行进方向;
而相对应文朝的武备松弛,军心溃散,除了几支边防部队还可一战,其他的都是一个样子而已。但要整军备武,整个大盘都是这个样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确实不是说改变就能够做到的。
五年之前右丞相府失败,说到底是文朝激进派的失败。这五年来,文朝滑向深渊的程度更甚,如有来至外面的压力大批目前外防极限,只要真正落到边防线上的某一点,说不定引起整个文朝的解体。
如此种种,杨继业觉得自己要在文朝站立住,继而保住自身以及杨家,手里掌控的力量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行。荆蛮楚地这里,恰恰能够给自己提供这些力量的基础。
荆蛮楚地各种势力交错,牵扯面也很深,从目前来看,自己与熟蛮之间的关系,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只要经营下去,势必让熟蛮成为自己的根基之一。
周夫子等人,包括自家右丞相府和背后的人们,可能都想着尽快一些冲出荆蛮楚地,回到京都去,与左丞相进行抗衡,然后拯救往危险深渊滑动的文朝正统。
对此,杨继业是比较悲观的,真要改变文朝乃至华夏一族的历史命运,就必须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进行彻底的变革,清洗腐朽的势力。
这一点,杨继业甚至不敢在家里透露,老爸和他身后的那些人,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达决心、大勇气、大毅力。这是他们自身立场、历史认知和利益局限所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