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紧锁的眉头,隐忍愤怒的目光落在奏折上,久久不动。 这时候,宫廷大总管黄公公躬身进来,手里捧着两根封蜡的竹管,“陛下,金林卫最新密报。” 康平帝的目光从奏折上移开,看向内侍黄公公,“呈上来。” 拿到封蜡的竹管,康平帝打开,仔细阅读。 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大康,还有贤才。 长宁侯府周瑾并不是真的有反叛之心,是真的看不惯皇亲国戚祸国殃民。 但凡他有其他儿子,他就能立即砍了李成风! 他已到不惑之年,膝下太子,年十六。 为了让太子成为合格的帝王,请多位大臣大儒教导,成效不错。 难得周瑾和王世文还能记得四位被贬的同僚,尤其是周瑾,赠送的东西,特别细致,各不相同。 就连于承志幼子体弱,周瑾都记得,准备很多奶糕子,给其幼子补身体。 比王世文只给银子,更为妥帖。 当看到第二封密信,康平帝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原本以为这个谢晋是个果决之人,武艺高强,有将才。 只是一边投入国舅门下,一边又赠送于承志程仪。 无私交,送程仪,那便是算计。 康平帝虽然把这四位少壮官员贬出京城,但并未真正贬官,分别把他们安排到康国的东南西北,在民间体察民情,历练。 只是京官,尤其是天子近臣,即使同品级往外调任,在所有人眼里,那也是贬官。 国舅有错,但也有功。 如果不这么做,颍州不仅受灾,还有叛乱。 到时候就不是颍州出事,而是周围三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个谢晋,野心勃勃,其心虽不可诛,但为人油滑,诡计多端。 两相比较,康平帝越发觉得周瑾心思纯正,初心不改,为国为民。 “黄炳,你觉得周瑾可堪大用?”康平帝收好密信,严肃的眼眸看向最为信任的内侍。 黄公公躬身回答:“陛下,朝廷用人,奴才可不敢妄议。陛下英明,知人善用。” 第(2/3)页